在托斯卡尼尼平鎮店([食記]Gomaji團購麻吉第六彈!桃園:托斯卡尼尼Toscanini義大利餐廰(平鎮店))酒足飯飽,略事休息後,因為接下來還有行程,於是依依不捨的告別了清涼的冷氣,頂著37.5的高溫,再度驅車上了來時路-新屋交流道,只是方向改為南下,過66號東西向快速道路接國道三號的大溪交流道下,再往台三線到桃園縣唯一一座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
按照慣例,當然得先簡介一下:
李騰芳於1856(咸豐6)年43歲時中秀才,1859(咸豐9)年捐得貢生,1865(同治4)年騰芳52歲時到福建參加鄉試中了舉人,3年後(1868)加捐內閣中書,在當時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溪的地名也因此由「大姑陷」,改為「大科崁」,後來再改為「大嵙崁」。李宅興建於1860(咸豐10)年,騰芳由附生准報捐貢生後,為顯示科場得意之喜而建。其建築範圍相當大,主建築的規模為兩落四護龍,形勢完整。(資料來源:桃園古蹟建築網站)
再開始看圖說故事:
古厝前的圍牆外,有一座半月池,即所謂的「風水池」、「案前池」,象徵聚財並有取水、養魚或休閒之功能。(資料來源:旅遊資訊王)
來到院牆附近,可看見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小門屋,現今進出李宅之右院門,為昔日為僕役進出使用,在李家宅第中,小門屋主要功能是防盜,並配置厚重的門板強化防禦的功能。現今右院門門楣中央有一幅「環流列翠」橫匾,說明當時李宅院落外圍的景致。(資料來源:桃園縣教育電子報)
龍邊門屋---由外進入古厝,是馬背脊小門屋,上題:環流列翠,墀頭上有竹子、菊花圖,由內往外觀,墀頭上則是蘭花、梅花圖。 |
入小門屋後,可見到李家古宅主體建築佈局是包含兩落(指具有門廳與正廳)與左右護龍(指廂房)所構成,因此在外觀上,從小門屋入李家宅第後,首先可見到三合院形式院落,待過門廳後,再見到四合院形式的佈局。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兼顧到李家含蓄內斂的個性(指四合院封閉形式),又不失去營造寬廣空間的特性(此指三合院開放形式),故李家古宅在空間設計上兼顧封閉與開放的特性。(資料來源:桃園縣教育電子報)
外埕東接院牆,與半月池相隔,西接內埕院牆,與內埕相隔,北接「奎璧聯輝」書房,昔日這裡為曬穀、孩子嬉戲與大人乘涼的場所。內埕東接外埕,西與落差十二公分的外庭相分割,不論內埕或外庭,都是家族舉行各種儀式活動的延伸空間。(資料來源:桃園縣教育電子報)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生在中舉人或中進士時,可由官方賜贈銀兩以立旗杆,代表國家所認同的功名,而旗杆座為科舉舉人家門口放立的旗杆石座,石座四面雕有精美圖案,而夾杆石為旗杆座上之石板,石板內留設圓孔,用來拴住旗杆。李家古宅的旗杆座有兩對,靠近左右院門的兩座為石造旗杆座,靠近內埕圍牆者為木造。夾杆石上原有旗杆,杆上有旗斗,以彰顯其崇高地位,但目前四座旗杆石上的旗杆已不復見。
兩座石造旗杆座四面均雕有精美圖案,其中一座東面刻有「祥獸」與「人物」;南面則有「象」與「磬」;西面為「獅」與「戟」;北面為「豹」與「球」。在民間信仰中,常以「虎豹獅象」作為吉祥四獸,又以「旗球戟磬」之諧音來「祈求吉慶」,有學者認為東面的祥獸與花草應為後人所替換,原來應該是「虎與旗」。(資料來源:桃園縣教育電子報)
石造夾杆石上刻有「同治四年乙丑」、「補行甲子正科立」、「中式二十一名,舉人李騰芳立」等字,分別記載李騰芳中舉名次、年代與科別。(資料來源:桃園縣教育電子報)
從半月池、外埕到終於走到內埕主建物前,一邊細細品味古宅風味,一邊快門猛按,短短10公尺不到的路程,居然耗時10分鐘。
由內埕進到外庭,正廳大門窗旁左右分別各有對聯,依門口擺放簡介上說:因李騰芳精擅書畫,故室內有相當多的書畫裝飾。雖然我並沒有受過專業的書法訓諫,但窗前的一筆一劃確實形態優美,意境深遠。
進入正廳大門掛有「大夫第」扁額,正中廳堂高懸「文魁」兩字,廳堂內兩側的牆壁則書寫著訓誨子孫的處事原則等詞句,自兩側門轉入進天井,仰頭可見門廳及後方廳堂的屋脊皆採當時五品官宦人家才得以享有的翹起式燕尾屋脊建築,而兩側護龍則為馬背屋脊。
宅第屋瓦多用黑色,顯得古典雅致,這不同於一般院落所用的顏色,主要原因是當時李騰芳之父李炳生捐銀得「五品奉直大夫」銜後,依照清代五品官屋瓦為黑色的規定興建,另一方面,李氏族人源出客家(汀州上杭),而客家屋瓦也以黑色為主,故以黑色來顯現其樸素個性。(資料來源:桃園縣教育電子報)
廳堂前的檐廊也各有對聯,古宅從廳堂、中庭、門庭、外庭、再穿過內埕和外埕為中軸線,兩邊在形狀和擺飾上都是對稱的,正如風水學上所說的屋形方正不宜有缺,屋形端肅,氣象豪雄,護從整齊。古蹟建築之美盡在於此,不僅講求形勢及藝術之美、勉勵後代子孫修身齊家之道,更將風水學內化於無形。
廳堂的兩側有天井-龍井和虎井,在中庭兩側的則另有日井(前、後各一)和月井(前、後各一),兩處天井平坦寬闊,藏風聚氣。在日井和月井處則各又對稱有多角形古井,我翻閱入園簡介找不到為何古厝前後至今加起來已經看到近四個古井的原因,返家後詢問Google大神也一無所獲,只能推測--古宅居住人口多,佔地超過一公傾,在府內開鑿多井,方便取水(吐舌)。
整座古宅唯一的廚房在左外護龍的最尾端,廚房內仍擺放有大灶、桌罩、竹搖籃、米缸、(醃菜或酒)甕、雞籠(?)及石磨等古早農村文物,古樸典雅之餘,也讓人有滄海桑田的感慨。
燕尾脊 |
馬背屋脊 |
在廳堂、中庭、天井宛如迷宮般的宅邸間穿梭賞味許久後,再步行回外埕,總計耗時45分鐘。不知是否因為年齡漸長,越來越喜歡參訪古蹟,也更加能欣賞古物之美,雖然古宅是重新翻修的(2004完工),但並不失其原汁古味,在我參訪過的古厝中(數量不多),我個人認為李騰芳古宅是少數翻新成功的古蹟之一。
如果時間充裕,行程安排上游刃有餘,或是喜歡聽人說故事勝於自己閱讀文字、典故之訪勝者,強烈建議於週六、日上午10:00、11:00;下午14:00、15:00、16:00前抵達,因為以上時間各提供一場次導覽服務,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功效應在於此。
和古宅道別後,繼續往大溪老街前進,只是這次時間緊湊,無法在大溪老街悠哉閒逛,只能在武德殿及大溪藝文中心略做停留。
午後的大溪巷弄靜謐詳和、風景如畫,武德殿旁就是大溪鎮立圖書館,氣候悶熱再加上正值暑假期間,圖書館內座無虛席,身穿汗衫、腳踏藍白拖的老人、帶著幼童的母親和放暑假的小學生,不約而同群聚於此避暑。五步之外,威武莊嚴的武德殿雖不至於荒煙漫草、斷垣殘壁,在此時明顯的毫無用武之處。
續往五公尺外的大溪藝文中心前進,大溪藝文中心原為日據時代的建築「公會堂」(1932)及「蔣公行館」(1950),加上庭院共約一千三百坪。一千三百坪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當年蔣公及其家眷
在蔣公紀念堂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下,商品販售區的商品引不起我興趣,隨意瀏覽一番後,最終只能在庭園區憑"牆"遠眺流水淙淙的大漢溪和景觀特殊的河階台地。
大漢溪將大溪鎮分為東西兩岸,而大漢溪自石門水庫以下,河水的侵蝕準面降低,導致河流急速下切,原有的河道因而形成高起的河階地,遂在大漢溪沿岸有數層與河流平行的直行河階地形;其中,面積較大、較明顯的河階台地稱為「坪」,如:阿姆坪、大溪坪、大灣坪。(資料來源:大溪鎮公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廣告留言(當然包括色情,援交,在家工作就能月收入十萬,窮爸爸富爸爸什麼的,看到後必刪,抱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