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天主堂為清泉最老也最具藝術氣息的教堂,原先清泉的天主堂並不在山上,是在河床邊(也就是現在張學良故居門前的停車場)。葛樂禮颱風的時候,整個街道及河床邊都被沖走了,後來重建目前的天主堂。
外籍神父兄弟檔丁松筠和丁松青是很不一樣的神父。光啟社副社長丁松筠神父曾是台灣人最熟悉的「阿兜仔」,從事演戲也主持電視節目。兄弟倆來台近四十年,都以一股熱情投入於台灣。
丁松青神父(弟弟)在廿四歲時來到台灣,第一站是服務於文化深遠的蘭嶼,而1976年來到清泉,丁神父寫下部落故事,作家三毛曾為他翻譯出書。多才多藝的丁松青神父,不只藝術天賦奇佳,更是擅長寫作,著有「清泉故事」、「剎那時光」、「蘭嶼之歌」多本著作。(←資料來源:美美網)
抵達天主堂時,大門敞開郤空無一人,教堂內僅有兩隻不知道是不是身負看門狗職責的黃金獵犬呼呼大睡,既便我入內悠晃拍照許久,狗兒們也沒有絲毫監視動靜的警覺心,由此推知山中治安良好、民情純樸。
教堂面積約有50坪,就算清泉部落所有的村民集聚於此,我認為也尚有餘裕,除非村民信仰極度虔誠。教堂內擺設簡單清爽,莊嚴神聖中又有華麗瑰秀的藝術文化氣息,色調靜懿沉穩郤不單調呆板,彩繪玻璃色澤鮮豔綺麗,畫風精緻瑰麗,與一般教堂最大的分野就是畫中人物均以泰雅族人代替(聖經故事或聖人)。
既便不是教徒,當然也沒有恰巧的好運可以巧遇丁松青神父,但親臨此地,或多或少依舊能感受到宗教的力量與神的恩典,不然如何讓一個外國人甘心離鄉背景,在這蕞爾小島的偏遠山區一待就是33個年頭呢?
教堂正對面則有一間不到10坪的小房間,類似懇談室之類的用途,房間內置放著直立鋼琴一台和長短藤椅數張,牆上懸掛著耶穌(耶和華?)和教皇的照片,鋼琴上則有聖母瑪莉亞的雕像和花瓶。窗簾則是小時候家中也使用過的竹子窗簾,鋼琴琴蓋是還開著的,彷彿只是暫時離開,這一角落的古味、質樸、沉靜的氛圍,實在讓我心醉神迷,久久不願離去。
勉強自己抽離情緒後,往教堂外移動。教堂的窗形為拱形,其餘則回歸傳統,窗櫺漆的是比寶石藍亮度更高的藍,外牆則以洗石子簡單裝飾,老實說以外觀來看,色系搭配沒有很符合個人色感,但在寂寥的山中歲月,確實有必要付予教堂繽紛歡樂氣氛的元素。
教堂外的另一個小角落又再吸引我的目光,嚴格算來應該說是庭院的一角,不到5坪的庭院裡舖上規則圓潤的石頭小徑,小徑旁的植栽隨性而任性,聖母瑪莉亞一身雪白在拱形的棚板裡靜謐沉靜的護佑,晏然自若的流水涓流而下,不分角色各自悠然。
在庭院賞花賞景約30分後,再過不知道第幾號的吊橋往最後一站-桃山國小方向前進。
此橋距離河床較近,橋長亦短,視野相對也受限,溪水至此已成潺潺細流,河底岩床裸露,成V字型切割,類似餃子皮上的皺折,不知這樣的皺折是不是也兼具阻斷水流的作用(斷水流?.......是破壞王裡的空手道大師兄嗎?.......)。
桃山國小這裡的學生100%都是原住民,每一個年級也只有一班。.......桃山國小是桃山一帶的最後一所學校,再往山上(觀霧)走就沒有學校了。教室佈置具有濃厚原住民色彩,窗邊彩繪、長廊,學生的圖畫紙,道盡滿滿的原住民故事。(←資料來源:美美網)
在桃山國小繞行一圈約十分鐘後已是下午三、四點,此趟清泉部落之旅也在此劃下句點,下次造訪清泉不知是何年何月了,就像第一次造訪觀霧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有些人一生只會匆匆交會一次,有些地方去過一次之後,再訪機會郤遙遙無期,緣聚緣散本身就是無常,還是不加約束,自在而為吧。
離開五峰鄉的最後停車在桃山隧道略做回顧。桃山村海拔1000公尺是五峰鄉幅員最大的村落,村內山景秀麗,進出桃山村必得通過日據期間挖掘、建造的桃山隧道,這條日據時期具戰略意義與物資運送的隧道,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五峰鄉著名的觀光景點。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5月,日人開闢井上道路,以新竹為基點,經竹東、上坪等地到清泉,全長共計30餘公里;桃山隧道即在開闢行列之中,這項山地道路開發工程,直到日昭和11年(西元1936年)再度擴展路面才告完成,其中桃山隧道的挖鑿工程,耗去不少人力和財力。桃山隧道全長380公尺,採人工深鑿,裡面充塞著沉沉的低氣壓,岩壁燈火與壁面滲水左右交相投射,形成一幅交叉層次分明的水光,彷彿滔滔歷史深沉迴繞。(資料來源:新竹縣五峰鄉公所)
下山車行順暢,在至北埔老街覓食裹腹之前,趁著還有日光,又轉往峨眉湖舊地重遊。
■誰是丁松青神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廣告留言(當然包括色情,援交,在家工作就能月收入十萬,窮爸爸富爸爸什麼的,看到後必刪,抱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