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返鄉之便,興沖沖驅車前往以往連新竹人都罕為聽聞的新景點-張學良故居。若是向年輕學子詢問起張學良這個名字,我猜至少一半以上的人並不清楚張學良是誰,無論如何,在我的定義裡,張學良是在那段兵荒馬亂、戰亂不斷、生靈塗炭、百姓如草芥的年代裡,少數對的起中國人、中華民族和良心(那個當時台灣人也搶著當「中國」人,以當「中國」人為傲的年代)的軍閥。
民國48年張少帥遷離清泉部落,定居台北新北投後,52年夏,他在部落的住處慘遭葛樂禮颱風侵襲,住屋被洪水沖毀殆盡,留下一片廢墟。97年12月,新竹縣政府與鄉公所於少帥曾經居住的原址,闢建一座「張學良將軍故居遺址」的紀念公園,以為懷古,階梯、崗哨,還原當年模樣,園區內並以多幀舊相片呈現少帥被幽禁在清泉部落期間的生活面貌。(資料來源:新竹縣五峰鄉公所)
從新竹市出發,走68快速公路到底到竹東再接122縣道,費時約一小時即可抵達,沿途路況不壞,但越往山裡走,山路高低起伏越驅明顯,時而連續爬昇,時而連續下坡彎道,路面寬度也逐漸失去一致性,時而寬敞,時而狹窄。寬敞時雙向通行,會車也毫無阻礙,狹窄時,需車主判斷情勢,自行禮讓,不然就大家一起無法動彈,尤其是碰到遊覽車時。
山頂的天主堂擁有絕佳視野 |
停好車徒步走到仿張學良故居的重建日式木屋頂多就10分鐘,整個清泉部落其實佔地不廣,用大自然的觀點來看,只是河流長時間沖刷堆積而成的狹長型台地,清泉部落的原住民們就依著河的兩岸對角,各自形成聚落。停車場這邊以天主堂前方為主要聚落,河的另一邊則沿著桃山國小週邊成狹長型散佈。
雖然不知道這座重建的日式木屋仿造的真實性到底有多高,不過令我感慨萬千的是房子很小,佔地頂多50坪(不含外面的庭院),一個曾經呼風喚雨、統領萬千大軍的東北少帥,正值盛年就得被迫幽禁在這50坪、沒有暖氣(那時當然也沒有冷氣)、離群索居的山中小屋?....怎能不感嘆命運的造化......
若以樂活慢食、悠閒養生的角度看來,不用下大雨時腳泡在水裡趕上班、三餐無憂、閒來看書養雞逗狗的日子怎能稱得上不快活?但時空背景差異太大,究竟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寧願熱血執拗著西安事變抗日救中國的決心,還是如果能有選擇的機會,會願意選擇晚出生個數十年,從小乖乖上學讀書,大學畢業後郤只能領個東扣西減的2.2K,連自己都養不起自己的生活?
不知不覺中離題的利害,劇情只好急轉直下,快速進入在木屋的小總結(蛤?).....。整體來說,木屋仿製的真實度應該頗高,簡樸秀麗的風格也有成功還原,但因為房子實在小,參觀動線設計的很難讓人豎起大拇指,所有遊客同時擠在兩個肩寬的狹小走廊裡並不是個美好的體驗,動線四週的張學良年表過多,敘述的故事重覆性也高,真正當初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使用過的真品僅存縫紉機一台(一堆人擠在縫紉附近,完全無法拍照),臨場感與參與感偏低。
照片和手跡信件倒是挺珍貴的,雖然手跡很明顯是複製本,清晰度並不高。屋外門口的記念章圖案還行,但橡皮磨損的利害,幾乎不是正圓形,印台水也早已乾掉,打印困難。
離開木屋,沿著河岸步道往吊橋跨河而去,真正的張學良故居遺址其實是在對面的河岸,三毛故居也在同一邊。
銜接吊橋的兩邊都有新塑不久的泰雅族勇士石雕塑像,立意可能不差,但新塑的石像無法和原有的吊橋纜線接合郤是必然的走向,我不清楚這樣的石雕像造價為何,但若是出自於民脂民膏,實在出手過於牽強,而部落裡的原住民也真的認為此類雕像是不可或缺的嗎?我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整個清泉部落有五座人行吊橋,此橋為清泉吊橋,橋上視野開闊、涼風徐徐、綠水青山環抱其中,行走於此,讓人身心暢快。
橋下霞喀羅溪溪水枯竭,青苔停滯靜止於岸邊,宛若為河床舖上綠色的長毛地毯,隨性優雅、怡然自在。
河床邊的護岸工程現在極為常見,形式單一、千篇一律,但我一點也不瞭解為什麼沒辦法更符合生態或更美觀。
過清泉吊橋後的花草植栽比起河岸另一邊更為茂盛繁密、碩大鮮豔、花枝招展,既便無法認得花草種類和名稱,生命之美依然以各種形式不停述說著它的故事。
■開放參觀時間:每日09:00~17:00 (休館另行公告)
■交通:
■開車:經北二高竹林交流道(90Km)→120線道→右轉竹林大橋至竹東→122線道南行經五峰鄉即可到達。
■搭車:新竹客運→竹東往清泉於清泉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延伸閱讀
新竹市
竹北
■誰是張學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廣告留言(當然包括色情,援交,在家工作就能月收入十萬,窮爸爸富爸爸什麼的,看到後必刪,抱歉囉)